一提起“某某”概论课,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理论抽象枯燥,不感兴趣,尤其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较强,这种偏见更加明显。《传播学概论》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程,非常重要,但是作为一门纯理论课,让学生们“望而生畏”。如何把这门课讲新、讲“活”,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,达到成风化人的效果呢?
调动积极性,了解为何而学
第一次课堂,我没有打开课本,而是和同学们分享和回顾了一些社会事件。比如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发布的袁隆平院士病逝的假新闻、湖北大学网红@七颗猩猩“查询四六级成绩”的搞笑视频、同学们经常使用的各种表情包等,每个案例都是学生们了解的、耳熟能详的事件。在同学们的讨论中,我提出问题:“为什么CGTN作为一家权威媒体却抢发新闻、发布假消息?”“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实现财务自由,月入百万,大家觉得这个视频好在哪里?”“微信的微笑表情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‘阴阳怪气’了?”通过这些学生们切实经历过、感兴趣的问题,学生的兴奋点被点燃,乘势我便总结出学习《传播学概论》的重要性: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现象,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,提升自我表达能力,为写毕业论文和考研打下理论基础。
学生为主导,丰富课堂活动
理论课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主导,易使课堂变成“满堂灌”,学生提不起学习热情。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学理论,我在课堂中常常鼓励学生讨论、辩论、分享与解读自己关注点传播事件与现象,让学生们交流中思考,在讨论中加深认识。
如在学习戈夫曼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中提到的拟剧论时,设计辩论题“明星‘立人设’的现象,应不应该被批评”,让学生们提前准备辩论材料,设置辩论主持人,评委等,并挑选全场最佳辩手。在这样的互动中,学生通过自己感兴趣的话题,更加深入地了解理论,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,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。
通俗化解读,理论深入浅出
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,或是比较抽象的概念,通过案例、对比、比较的方法,进行通俗化解读,让学生学懂学透。比如提到传播现象中“拟态环境”一词时,课本中的解释为“拟态环境”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,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、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。学术化强,初学者难以理解。我借助电影《楚门的世界》,分析拟态环境就像主角楚门所处的巨大摄影棚。通过这种对比分析,学生一点就通,且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。